张忠平(1988届药物化学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现任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及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

张忠平校友长期深耕纳米材料、光谱分析与光学传感交叉领域,聚焦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功能化、高灵敏光学传感器研发、生物分子成像等核心方向,二十余载以技术创新直击化学与生物检测领域的技术瓶颈,成果兼具基础研究深度与产业应用价值。科研上,他带领团队屡获突破:2016 年设计合成了一种以荧光素为母体的新型分子荧光探针,实现了对多种生物自发性ROS的实时区分与同步成像,并首次可视化观测到新鲜伤口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成果发于《美国化学会志》;2018 年开发出一种基于球性核酸的造影技术,为外科手术实施细胞级精准导航,获国家发明专利并发表于《ACS Nano》;2020年设计出一系列多响应、可多重定位的新型光学探针,成功实现了对活细胞内蛋白酶活性调控及遗传物质动力学的分子影像分析;2024年其团队通过荧光寿命成像技术揭示Omega-3脂肪酸在细胞代谢中的新活性,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这些发现为未来优化鱼油配方、提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效果提供了前瞻性指引。其以纳米传感为钥匙,在分子尺度上不断解锁生命与疾病的奥秘,保持对科研初心的坚守,也让纳米传感技术的价值在医学研究得到绽放。
张忠平校友先后主持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科研项目,并承担两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课题,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被引用超7000次。荣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安徽省直机关优秀青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第十一届安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以扎实的科研实力与不懈的探索精神,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校友办/文图 方晓/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