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医院(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以下统称为“附属医院”)是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石,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教育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体举措》等相关文件精神,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附属医院(含非直属附属医院)内涵建设,优化附属医院人才结构、提高医疗和教学质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以校带院,以院促校,促进优质资源的集约化、一体化发展,提升附属医院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打造医教研一体化传承创新团队
1、组建第四临床医学院,将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等资源纳入其中进行统一管理。各非直属附属医院符合条件的高职称、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第四临床医学院申报学校教学系列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申报研究生导师,申报校级及以上级别教学研究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题及教学、科技奖励等。
2、学校及附属医院采取互聘制,互为柔性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学校将附属医院优秀的临床专家纳入学校学科带头人库。学校根据各附属医院不同学科、专科及教学、科研发展需要遴选一批具有高级职称、教学科研医疗经验丰富的专家联合组建若干个教学科技攻关团队。
3、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学及科技攻关团队由1-2名校本部科研(教学)特派员、1-2名直属附属医院相关学科带头人及若干名学科骨干联合组建;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教学及科技攻关团队由1-2名校本部科研(教学)特派员、1-2名直属附属医院相关学科临床指导员、非直属附属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及若干名学科骨干联合组建。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的相关学科带头人分别直接负责本科室的医教研日常工作任务落实,校本部科研(教学)特派员分别指导直属、非直属附属医院相关团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直属附属医院的临床指导员协同负责非直属附属医院团队建设和医教研工作。
二、加强医教协同,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
4、学校帮助指导各医院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医院医疗特色,健全教学组织机构,优化人员配置,加强临床医学实践技能培训中心建设,设置覆盖主要临床科室的教学门诊和教学病床,建立健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体系。
5、学校组织指导各附属医院完善教学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加强跟师带教,落实临床教学任务;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临床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切实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6、各医院要充分发挥各学科带头人及相关专业技术骨干的临床教学作用,学校定期举办各层次临床教学培训、示范教学、教学比赛及表彰等活动,培养造就一批临床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立健全临床老师授课和临床带教的激励机制。
三、加强医研协同,切实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7、各附属医院每年应将不少于医疗收入的1%作为科研教学经费,根据附属医院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方向,设立临床研究基金项目。学校派出的特派员及临床指导员从选题、标书撰写、项目执行与结题等全过程予以一对一指导,原则上临床研究基金项目每年立项一次,每两年一个研究周期,有条件有基础的课题优先推荐省级及以上项目立项资助。
8、对附属医院重点团队或骨干人员,学校重点指导并帮助组建课题组,鼓励附属医院采用双聘制聘请校本部专家或优秀科研骨干参与各科室科研课题的设计和指导工作,积极依托学校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
9、学校设立科学技术奖励,单列临床类科技奖项;注重临床实效,鼓励科研成果进行临床转化与推广,不断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四、加强品质建设,深入推进校院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10、学校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导向及医院发展的需求和问题导向,帮助各附属医院遴选重点发展的学科、专科、专病,分期分批重点建设。
11、在指导、推进附属医院自身建设基础上,分类分层次,一院一策推进各院建成国家规培基地协同基地、学校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学校直属附属医院。
12、学校积极沟通医院所在地方政府,加大对医院的支持力度,出台人才培养及引进相关政策,不断提升中医院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五、完善考核机制,保障各项措施落地落实
13、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专项工作组,指导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及实施细则,组织开展医教研相关工作综合评估和督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14、完善考评机制。建立附属医院定期交流和沟通机制,强化校院之间、附属医院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工作协同,开展定期考评,对业绩优秀的予以表彰并加大支持力度,对不合格的予以告诫整改,对整改不积极不到位的单位直至摘牌。各附属医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压实压细附属医院临床教学与科研的责任和意识。
15、加大经费投入。各非直属附属医院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积极调动社会等各方资源,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教育经费保障和投入机制,加强对科研和临床教育教学投入力度,支持创新发展,提升发展质量。